有一次在如皋请马来西亚的朋友吃早点,豆腐脑加烧饼。烧饼大家吃得津津有味,豆腐脑人家用调羹勉强试了几口,眉头直皱。见状我连忙说,吃不惯就算了,不要勉强。朋友说,不要紧,我可以把它当豆腐汤。
原来,在马来西亚、新加坡那边豆腐脑是甜食,朋友第一次吃到咸豆腐脑,难免感觉别扭。之前在网上看过豆花的“甜咸”之争,一直觉得是无聊的网友扯蛋玩,没想到真的遇到了这事。
朋友和我开玩笑说“早知道在马来西亚我应该请你吃一次甜豆花”。说实话,我倒是蛮期待甜豆花的。不见得会喜欢那个口味,但我觉得人都应该尝尝不同口味的食物。
豆花本来甜也可,咸也可,不同的只是人的习惯
每一种口味都是和当地的自然条件、历史人文息息相关。往往是特定和自然条件和特定的文化共同作用之下,慢慢养成了一定的饮食习惯,形成特定的口味。
口味有两层意思。一方面可以指食物本身的滋味,另一方面也可以指人对食物味道的爱好。引申开来,人们也经常用“口味”这个词来指代人的爱好,比如说“X主任喜欢看岛国,口味真重!”
前面说了,我喜欢尝试不同口味的食物。这里的口味,指食物本身的滋味。因为地区、气候、物产及风俗习惯的不同,决定了各地食物口味的不同。川菜多辛辣,这是因为蜀地闷热潮湿,人们需要辛辣来祛湿。先秦之际,人们多用花椒调味,后来辣椒传入中国,大家发现辣椒祛湿性能更好,因此辣椒迅速成为了川菜里的重要调味品。其实,川菜的调味系统很复杂,并不仅仅是一个辣字可以概括的。比如川菜里另一个重要的调味料:陈皮。因为辛辣虽然能祛湿,但是吃多了人容易上火,人们渐渐地发现,陈皮可以去火,于是陈皮走进了川菜,成为川味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可以说明,每一种口味的形成,都有客观地、历史地原因。因此可以说,每尝试一种新的口味,都是在用舌尖感受一种新的历史文化。舌尖感受到的效果是优于其他感觉器官的,因为这种感受可以直接渗入血液。
所以,每个像我这么谦虚好学的人(哈哈,大家不要拍砖,吹个牛逗您乐呵),自然应该乐于尝试不同口味的食物,用舌尖感受不同的文化。
人的口味有一定的稳定性,但不是一层不变的。以前物资紧张的时期,孝敬老人,给他们买吃的买穿的,现在这些都不缺,所以我经常带老人家去尝试不同口味的食物。我带九十多岁的老奶奶去肯德基,老奶奶对可乐和薯条赞不绝口,带老人家吃披萨,老人家觉得稀奇,评价“蛮香的”。
说到披萨,我想起前两天看@如皋发布 推送的烧饼和披萨的帖子,有些人为了赞美烧饼,就贬低披萨,说烧饼好吃,披萨难吃。萝卜青菜,各人喜爱。喜欢吃烧饼不喜欢吃披萨,或者喜欢吃披萨不喜欢吃烧饼,这都无可厚非。如果为了抬高某个,而贬低其他的,那就有点狭隘了。
以平和的心态去欣赏,披萨和烧饼无疑都是美食
人一旦狭隘了,目光就容易短浅。这不好。我们如皋的城市精神是“腾江越海,登高致远”。若连一块披萨都越不过去,谈何“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