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当前位置:首页 > 购物优惠 > ​我们是一群迁徙的候鸟

​我们是一群迁徙的候鸟

  • 发布时间:2022-08-21 10:44:45

我们是一群迁徙的候鸟

现在的幸福嵧,共有十五个村,过去村村人丁兴旺,出生率居高不下,就拿我们这一代人来说吧,当时小小的涌泉村,四百来口人,在幸福嵧算是个小村,1966年出生的人,就有十几个。去幸福林中上初中,走在路上也是很壮观的。现在的状况呢,幸福联小,一个班据说也没有十几个学生,人都到哪里去了呢?大部分都进城了,也有一部分在洪山、双杨等经济比较发达的乡镇安家落户。现在,你随便去一个村转转,街上很少碰到人,即使偶尔遇到个也是上了年纪的老人,他们还在苦苦守候着生活了大半辈子的老屋。年轻人不是没有,是很少。比如我们涌泉村,在册人口二百零几人,可正常在村里居住的满打满算也就50来口人,而且老年人占了一大半。有个别的老年人生活还比较贫困,刚刚解决了温饱问题,现在进行的精准扶贫不知能不能惠及到这部分人?加上最近这些年山果不值钱了,柿子,山楂,一两毛钱一斤,上坡去摘一天,换回个十块八块的钱,还不够自己搭上的功夫钱呢。现在你回家去看看,柿子还都在树上,根本没人去摘。许多驴友就拍了好多照片发到网上,拍摄水平挺高,也很好看,可是光好看不能换钱有啥用。如果行情好,农民早就摘下来,晒成了柿饼,换回钱来,那点钱的情景拍下来那才叫美呢。

那些在城里住久了的人,咋来到乡下,呼吸着清新的空气,看到河水清澈,满眼青翠,花红柳绿,就说还是乡下好,等到退了休,来农村买套房子居住生活。这样说说倒也罢了,如果让你真的在这里生活,你能呆多久呢?现在也有城里人来咱幸福嵧买房子,大部分人就是周末来住住,玩上一两天,然后锁门回城。也有长期居住的,但是很少很少,一到秋末就像候鸟一样飞回城里去了,山里冬天的寒冷他们受不了。也有的老人一到冬季也去城里儿女家过冬,待到春暖花开,天气暖和了再回来。老人说,和儿女在一块住不习惯,整天闷在楼上憋得慌,没有拉呱的,还说那不叫家,村里的老屋才是真正的家,可见故土难离。即使生活环境再恶劣,也眷恋着这一方水土。

话又说回来,即便我们有一天真的退休了,年龄也大了,就想起老家来了。人往往都是这样,年轻时,出来闯世界,走到那里那里就是家,对出生的那个小山村没有特别的留恋,每年都是清明,七月十五,十月一,过年回去上上坟,祭祀先祖,然后带点山里的土特产,一溜烟开着车就回城了。但是人到了一定的年龄,忽然之间,就有一种思念家乡的念头。我们村里有一位在兖州煤矿工作的村民,他和我父亲,还有一位孟姓村民,他们三人一块到西河煤矿工作。大概是1975年,他调到兖州煤矿去工作,我父亲和那位孟姓村民就去了大岭。他2008年回到村里,把坍塌的老房子重新翻盖了,每年夏天都回来住上大半年,天气冷了就再返回兖州,到今年已是第8个年头了。他们就像候鸟一样来回迁徙,但真正长期这样我不敢说,毕竟年龄越来越大,农村的生活条件还是清苦的,由于人少,村里的卫生室早就关门大吉,村医也出去打工了,看个小病,拿点药还要出村,最近的卫生室是亭子崖村。再就是采购点日常用品,也要到幸福村的超市和赶个幸福集。这对于年轻人来说,几公里的路程开着车或骑个摩托车,一会儿就到,算不了一回事,但对于上了年纪的老人来说就不那么方便了。

   今年,我回到村里,看到又有几户人家也回到村里把老屋重新整理一番,开始居住。我想以后还会有回去的,沉寂了二三十年得老屋终于又焕发了生机。总的来说,我村的环境还算是不错的,旅游开发了这么多年,通往村里的道路修建的比较不错,村容村貌有了大的改观,居住条件比以前好得多了。那其它的村啥情况呢?我今年回去也转了几个村,总的感觉变化是很大的,通往各个村的道路都是水泥硬化路面,都建有健身广场,垃圾定时收集。的确,现在的农村有了很大的改观,唯一遗憾的就是人少。

幸福嵧人口往城里迁徙大约是改革开放初期,那时分田到户,各干各的。说实话,分的那点地打不了多少粮食,树上的结的山果也换不了多少钱。那就想办法出去挣钱,最初,我村有几个村民就到淄川附近的村庄包地种蔬菜。山里人能吃苦,只要能挣到钱,苦点累点都能受得了,到年底一算计,比在村里辛辛苦苦干一年所得的收入高好几倍。年底,就到服装城里买上几件像样的当时时髦的比较流行的衣服,往身上一穿,风风光光回到村里,这就叫气派。过完年,出去打工的比上一年就多了不少。再以后,在外挣钱的门路就多了起来,混得好的办起了企业,开起了门头,当上了大老板。忽然之间就醒悟了,山里人出来打拼照样能出人头地,照样能挣到大钱。

第二次人口迁徙大概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上面有政策,几个生存条件比较差的村庄要整体搬迁到条件比较好的乡镇,就拿我村来说,大部分都搬迁到双杨镇,我的好多初中同学也在这个镇上。这一次我村搬迁出去的就有好几十户,占了全村人口的一大半。还有一些故土难离的就一直还生活在村里。其实,只要肯动脑筋,肯吃苦,在村里生活的部分村民也生活的比较好。山区昼夜温差大,种植蔬菜有优势,特别是西红柿,格外好吃,运到城里买,一看是东山里的西红柿,就好卖,人们也格外喜欢吃。

前几年认识了南股村的一位村民,四十来岁的年纪,他就非常能干,白天外出打工,晚上回去还要到地里侍弄他种植的几亩西红柿,非常辛苦,但是一份付出就有一份收获,一年下来,也能挣个一万两万的,再加上出去打工挣的钱,加起来也有个四、五万的收入,这个数目在农村就算不少了。但那些年老体弱的人一年弄好了也就挣个几千块钱,这样的人家不在少数,两者相差太大。这就是农村的现实情况,

两次大迁徙造就了目前的这种状况。其实,就是没有第二次政策的搬迁,农村人口也会急剧向外流失,大环境就是这样,整个中国的农村大都是如此,何况现在国家还鼓励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取消了城镇户口,平等对待。按说现在农村人比城里人待遇还好,他们还有自己的土地和房屋,还有农业补助,也有了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原来的城镇人口就没有这样好的待遇。前段时间从微信朋友圈里看到一个段子,说,以前农村人羡慕城里人有汽车开,有楼房住,有大餐吃,现在好不容易把这些都混上了,可城里人又开始骑自行车了,到乡下买房子住了,又开始吃野菜了,这乡下人感慨地说,早知道会这样我不去费那个劲呀!看了以后我不仅有点酸楚的感觉。这个社会让人琢磨不透,变化太快。

    我有个初中同学,现在就一直住在她的村里,前段时间我们几个同学去她家玩,并在她家里吃了顿比较正宗的家乡饭,那种其乐融融的只有幸福嵧里的人才能体会到的山里人的淳朴善良直性的感觉,似乎几十年没有感觉到了。离开家乡三十年了,好像弹指一挥间,到了知天命的年龄,就喜欢回忆过去的一些事情。问她这么多年为什么一直在老家生活,她说在城里生活不习惯,其实多年前,她一家也在城里住了几年,老公是复员军人,又是党员,村里选举,她老公被推选为村主任和支部书记,老百姓信任他,他就放弃了在城里的事业,毅然决然地回到村里成了村里的当家人。她老公人比较正直,工作务实,农村事多,大事小事都找他。我们去的那天,正赶上村民交养老保险,这个事情本来有专人来做,他怕人多出错,特别是钱的事,不能有半点差池,就一直在现场帮着做,中午十二点多了才匆忙回来陪我们吃饭。临走,同学又把她家里的大红枣给每人一兜。

像我的这位同学这样扎根在幸福嵧的不多。

     写到这里,好像有点偏题了。其实,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都在迁徙,从这个村迁徙到那个村,从这个单位迁徙到那个单位,从这个城市迁徙到那个城市,甚至从这个国家迁徙到那个国家,将来人类有可能还要迁徙到别的星球。中国的航天技术突飞猛进,不是又有两位宇航员在太空生活工作了33天么,过几年还要建立中国自己的太空站,中国人还要踏上月球去寻嫦娥和玉兔,还要去火星探秘。

把话题再回到农村,将来离开农村的那些人,肯定有一部分还要回到生养他们的那片故土上去的,落叶归根么;肯定也有一部分人是不回去的,但我敢保证,不回去的那一部分人的心中一定装着一个家乡,一抹乡愁。

我们幸福嵧的十五个村将来能接纳多少回乡人,现在还不好说,但是我们的根永远在那里,我们的家也永远在那里,我们是一群迁徙的候鸟,永远在路上。

正是:

少小离家容颜改,

走南闯北几十载,

儿时老屋依旧在。

耄耋之年回家来。

20161123日晚,涌泉读画堂)


友情链接